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读书笔记1一、《当代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在职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培训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学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很关键,而教育学教材是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依托。
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学基本知识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外当代教育新理论和新理念,在不脱离传统教育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新成果,以及当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力求准确、全面地阐述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4、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教育学读书笔记2作为一名教育类专业的学生,从刚刚踏进这个校园开始,就一直听到不少的有关教育学的名著,就像是《大教学论》、《教育漫话》、《爱弥儿》、《普通教育学》等等,这些教育名著很多时候都在反映教育在作者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回顾教育历史,结合现代教育状况,研读教育名著,有助于我们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而就在最近,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感触良多,尤其是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
《普通教育学》出版于1806年,它既标志着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宣告了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在赫尔巴特看来,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主张德育应该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只有在进行其他方面教养的过程中才能有把握地开展德育。赫尔巴特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手段分为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这三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外在自由走向内在自由的过程,同时,它也符合我们今日教学工作中班级管理的运用。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的确,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形成意志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儿童形成意志力前的这段时间,就需要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管理,引导儿童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从而为教学与教育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教育者要做好学生相关的引导工作。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儿童心灵的培育是完全不能忽视管理的。”,因而,他就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观念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与之相反的例子,就比如仁慈这一点。所谓“仁慈”的观念,其“首先提醒教育者应当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以免产生危害;但也有必要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与仁慈相违背的事实:学生没交作业,在烈日的操场上罚站两个小时;学生不守纪律,被罚抄校规十次……
无论是直接的体罚或者是变相的体罚,这些都属于恶意的刺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学生对老师和仁慈的尊重说不定也 ……此处隐藏24059个字……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
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等。
使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作者编著的书中是挑选了100位思想家论教育,而不是100位教育家论教育。
作为老师,我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多接受的是教育家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里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也是这些教育家对教育的阐述。
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手一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每位老师都要就其中的一条建议在全校进行读书笔记的宣讲,可以说这本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学了不少。还有就是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教材中接触的也都是前苏联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作为现代课堂模式的经典代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广大教师已经潜移默化为课堂教学的习惯。即使是在今天,在实现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摒弃这种教学模式。
我想,编者乔伊·帕尔默先生之所以把这100位思想家选进书中,是他的团队认为这100位思想家都以某种形式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我同时又在想一个幼稚的问题,平时我们学校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这些前苏联的教育家为什么都不可以说是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的思想家呢?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教育家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总结而非上层建筑领域之下的认识呢 ……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真的都在沿着书中的大师给我们指引的道路向前走。但是让我具体叙述这些理论性的思想,我感到十分的惭愧。
教育学读书笔记15暑假里应学校的要求,也为了给自己“充电”我读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若鹜。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类贯通的,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乐学科来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
重视听觉体验和听觉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所表现的情绪。音乐有表现热情、欢快、活泼的,有表现怀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现雄壮、坚定有力的,音乐反映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经历、阅历、听音乐的时间、环境的不同虽然是同一乐曲也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手段,引导学生去鉴别两种不同情绪所标记的符号,所选择的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线条等都有什么不同,从不断的对比中感悟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总结积累出听觉辨析与判断音乐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拜读袁老师的作品中我联想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音乐舞蹈、律动、戏剧、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奥尔夫的课就是要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打开眼界,了解新的信息;要打开思路,创造力是财富,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打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会里不是孤立的,要学会与人协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节课,一位老师放了一段音乐给我们听,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绑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让我们利用它发出的声音为这段音乐伴奏,我们不约而同地拨动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老师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是这样发声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都是这样发声的。通过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们知道了弹拨乐器的特征和发声原理。老师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带到了音乐殿堂里。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事还有,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说一个旅游景点,有二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然后从中选出了“关山”、“趵突泉”、“云岗石窟”三句话。老师指挥,我们分三个声部说了这三句话。训练了节奏练习,再加入打击乐:响铃、木桅、钹做多声合奏练习。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组创编回旋曲式,每个小组自己选出独唱、指挥,创编出旋律加入歌词,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播下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这节课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与人合作协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即兴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综合了独唱、合唱、指挥、曲式等多门课程。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一项原则,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律动、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大家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主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才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两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当孩子们取得成绩时,我们自己从未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解还很肤浅,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精髓体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